讽刺作者,间歇性骂人选手
微信公众号:再三死过

书摘-鲁迅研究

  • ……“无”是否定固定化、绝对化的体现一种瞬间的过程或流动的生命哲学的概念。

    《这样的战士》中作为战士的他“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……/但他举起了投枪”。因为历史等同于“无物”,所以“无物之阵”就是历史的现实世界。对于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否定的“瞬间”的世界,也就是历史的现实世界的“无物之阵”,战士便只有举起投枪。那么,彻悟的人就用“无”的方法或态度来施行他对现实否定(超越),从而实现他的否定精神。

    ——P160 鲁迅的“生命意识研究” 四、“无所有”和“无”

    ——何英《现代语文视野下的鲁迅研究》,上海三联书店,2014年4月第1版

 

  • ……鲁迅的死亡观已具有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价值内涵了。他分明看到了生与死之间的鸿沟,他的生命自觉意识,就是通过对死亡的反观而建立起来的。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他早年的那个“知觉”上。但在早期状态中,自杀是一个非自主意向,不是自我的选择。而中期的逆转就在于,新文化运动为他提供了一个能够自己选择死亡方式的机遇……死亡的否定已经无能为力,因为这本身就是在死亡中建立起来的,于是死亡的否定反而成为它不可战胜的宣言。在这里,我们已经看到,作为“绝望的抗战”的第一前提,它的意义首先是通过死亡来论证和建立起来的。

    如果说,死亡是生存的边界和标志,那么生死不明的晦暗状态,也就意味着生命的“非存在”性和虚无性,而这是生存意义的死寂。对鲁迅或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,有什么比“活着,但不存在”更可悲哀的呢?所以,他也只能以自主选择的死亡来消灭意义的死寂,即以死的虚无来确证生的存在:

    ——P108-109 第二章 虚妄与实存:鲁迅的哲学 五 虚妄主义

  • 鲁迅的“虚妄主义”哲学,应该是包含着四对范畴,它们是“生与死”、“存在与虚无”、“希望与绝望”,和最后的“虚妄”。

  • “虚妄”一词在鲁迅,出于裴多菲的一句话: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与希望相同”。原文中的意思是“骗人”,但鲁迅译作“虚妄”,表明了他对于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关注与思考,所以这不是一个被随意拽入的概念,而是鲁迅的生存体验在其哲学思索中必然导出的产物。

  • 生命的发育过程,总是整个物种的自然进化史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重演。鲁迅从曾经高呼“今索诸中国,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”的青年时代,走到了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与希望相同”的《野草》时代,也以他独特的个人方式,经历了两千年来中国文人心灵史的几乎全部过程。

  • ……“希望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”……即“绝望是无所无,无所谓有的”,那么就很容易理解,它说的正是一种“虚妄”状态。

  • 说到“虚妄”,也许人们会直觉地感到该词的消极性,也很容易因其否定了希望和绝望,而把它约等于“虚无”,其实这是一个重大的误读,因为它恰恰是对“虚无”的否定……“虚妄”所表述的……是存在的不真实性和不确定性,却并不否定存在本身之“有”。只有这个“有”,既不是可验证的事实,也不是可预言的逻辑必然性,而是一种超出了经验范围的不可把握性和不可判定性。因而在鲁迅那里,“虚妄”还内含着一个“荒谬”的意义层面,这正是导致存在的不真实性、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。

     ——P113-115 第二章 虚妄与实存:鲁迅的哲学 五 虚妄主义

    ——周令飞《鲁迅思想系统研究》,人民日报出版社,2016年7月第1版 

©D | Powered by LOFTER